2021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博雅读书活动展示——七年级
作者: 上海兰田中学初一年级部
发布时间: 2022年3月7日

《珍档里的上海》读后感

70101 卞家嘉

 “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了许多我们希望了解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她,就是——《珍档里的上海》

整本书被作者分成了42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的介绍了上海的知名的事物和事件,其中包含了很多作者对这些事的见解和思考。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天南地北双飞客”这个章节的最后一页,标题是“张君秋的做工”主要先对比了张君秋的京剧表演与其他人的表演,突出了张君秋的表演的演技高超,同样作者也举了几个表示他演技好的例子,他的眼神,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把角色拿捏的特别到位。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思考,唱京剧的角儿在老上海可是备受尊重的人啊,但反观现在,基本上绝大多数的人现在都喜欢听流行音乐,甚至也鲜少有老人喜欢听京剧。包括我自己,每次看电视如果调到了京剧的节目,我肯定马上换到其他节目去,根本不会多看一眼。

所以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如今大众都喜欢追随潮流,慢慢形成了一个圈子,什么人都不肯迈出了这个圈子,除非这个圈子的大部分人都迈了出去,然后又形成了另一个圈子······如此循环往复,所有大部分的人的思想和审美都会随大流,他们永远都不会主动去接触新的食物。

而后果就是,那些不属于主流文化的事物,比如京剧,扎染,剪纸,雕刻等还有很多,这些手艺的继承人变得越来越少,后果可想而知。我曾经看到过很多篇文章,都在说这些手艺人的孩子虽然在小时候收到过他们父母的熏陶下对这些手艺还有点兴趣,但长大之后依然选择了到大城市打拼,还想把他们的父母接到大城市里享福,但他们的父母都果断拒绝了。

因此我认为应该从少年和儿童里挖掘出对这些手艺感兴趣的人来继承,尽早解决手工艺及冷门技术缺少人继承的这一问题,也争取能让更多人直到与了解这些技术,也让我们的祖国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国家没有的技术。


《我们仨》读后感

70103 刘文琪

《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著名作家杨绛所著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出版于2003年。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1932年,于1935年成婚,并在两年后的5月份生下女儿钱瑗。钱瑗乖巧听话,很孝顺,思维灵活。1997年钱瑗因脊椎癌离世,次年丈夫钱钟书去世。

作品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杨绛以简洁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和丈夫,以及一家三口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本书语言简洁平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依旧让人在字里行间中感动万分。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杨绛与钱瑗的母女情,钱钟书与钱瑗的父女情是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存在。24岁的杨绛和25岁的钱钟书结婚后到了英国牛津,法国巴黎求学,共同追寻他们的文学梦想。回国后虽历经许多曲折,但两人一直携手共同面对。后来他们有了钱瑗这个女儿,为他们带来许多快乐;而两人对待钱瑗也悉心照顾,细心爱护。长大后的钱瑗也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

杨老先生于晚年前后失去了两个亲人,由快乐热闹,相守相助的三人家庭变为孑然一身。从文中来看,杨绛先生一家真诚、乐观、积极向上,勤奋就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十分注重家庭,她在书中写道:“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杨绛先生学识渊博,声望极高,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和付出,用智慧和爱精心经营着这个家庭。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先生在经历爱女和丈夫离世后独自生活的18年中,大概也是在一遍遍重温和家人的时光才得以度过的。“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应当珍惜眼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当下,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每一次机会。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思念的是那一份平淡而温暖的幸福。


一个人的思念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感

七(3)班 严予蓁

一个先后痛失女儿和丈夫的老人,在最后的年月中孤独前行......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出来。

书中的一、二部分,写的是“梦”,第一个梦,我梦见钟书撇我而去,醒来后,钟书安慰我,并说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个梦,是痛苦也是时间长的,女儿和丈夫双双病重,先行离我而去。

第三部分,写了我和钟书、女儿的经历,我和钟书在彼此吸引下走到了一起,并创造了温馨的家庭,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坎坷,一路彼此守候、爱护。

他们拥有温馨的家庭,也忍受过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就这样走过了普通又不平凡的六十三年,我羡慕这平淡长久的守护,可但又不甘于生活的平淡,一颗心总不能沉淀下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用了白居易《简简吟》中的一句话,感叹了世间流逝的飞速,人的生命的脆弱。女儿与丈夫双双生病离去,只留下杨绛一人活在人世间,一个人思念他们以前幸福的一家人,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人的怀念、不舍以及深深的爱意。

杨绛说“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心中装满着一家三口人。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一本独特的回忆录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初一3班 王佳豪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这句话出自于杨绛的一本散文集回忆录:《我们仨》,出版于2003年7月。谈起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就得把时间拨回1996年的10月。

1996年10月,杨绛的女儿钱瑗因患病已经非常虚弱,她请求母亲把题目《我们仨》让给她写,随后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关于她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过于艰难,劝她停一会儿笔。这一停,钱瑗就再也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两年后,杨绛的丈夫钱锺书逝世。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已经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来的点点滴滴,最终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总共被分为三部分,以“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拉开序幕,讲述一个单纯、温馨又美好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这个家庭的成员之一,以简洁而沉重的语气,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以纸笔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虚实相生的手法让我们这些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当我读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死亡,是所有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的环节,而亲人的逝去,才是令所有人不愿回忆的,最让我们撕心裂肺的伤痛,原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也让我亲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当亲人逝去时,那种让人撕心裂肺的伤痛,有多少人能走出来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珍惜跟亲人相处的时光!

 

梦一场

——《我们仨》读后感

初一(3)班  邵嘉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是书本《我们仨》中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刚拿到书本的一刻,我被书的外表所吸引。浅棕色封没上没有多余装饰,“我们仨”三个字下印着作者——杨绛,再往上看,水印一样的名字,充满神秘,不禁让人翻开这本“沉年往事”。于是了解了书讲了作者一家三个人分分合合的故事。

书分三部分,开头的《我们俩老了》很短,以一个梦讲述了作者与锤书老了做梦;第二部分讲女儿、丈夫相继离世,以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第三部分是作者在“我们仨”只剩下“我”,就展开了对三个人以前生活的回忆。

作者杨绛在书中写道“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底完全是梦。”在我读完书后感觉果真如此,作者选用的都是一家三口在相处中的小事,看似不经意间却透露出各种情感,有三个人日常生活的幸福,有女儿、丈夫生病的心疼,有三个人只有我的凄凉。一本书读完后,合上书页仿佛真的只是梦一场,但仔细回忆起来又历历在目,真实又朦胧。梦可能也是作者的寄托吧,她也希望只是一场梦,醒后家人又会在身边,而不是三个人的失散。

现在想起这本书的一些情节总忍不住心疼作者,本以为会有美好的故事,却上演了悲剧。作者写书时一定心情复杂吧,尤其是第三部分,在两位家人走后回忆过去,抒发出对以前幸福生活的怀念和失散的悲痛。

我用自己的每天半小时去读作者的大半生,去体会她的酸甜。可能作者说得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活中确实总会有意外发生,美好不会是永恒。生活是电影,总会以美好结局吗?不会的,最好的可能就是珍惜当下吧。


《我们仨》读后感

初一3班 钱沁林

清盈的午后,翻越的书页,在鼻尖环绕的墨香,温润的风,安逸的云,日光穿透冷气,落下斑驳的光斑仿佛隔离一切喧嚣,这本书,又描摹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先生望着岁月的河流冲走虚无,看着时间带走一切,心中念念不忘的,依旧是我们仨走过的小径。她用文字,定格了那些曾燃烧着情感与生命光辉的岁月。杨绛先生忆起了平凡生活,那些“柴米油盐”里,藏着一个温馨的小家。

刚踏入社会,英国求学时的战战兢兢到孕育生命的惊喜感恩,再到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变为“牛鬼蛇襟”的苦中作乐,病魔缠身的不高不弃,牵肠挂肚。笔尖下,流淌出的琐碎家事,又何不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平凡却系人心魂的故事,是“我们仨”的故事,哪里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即便打击,也破坏几不了家的美满。书里,是浓浓的满足。

但 1991 年,杨绛视为骄傲与杰作的女儿钱媛离世,次年,丈夫也随其后。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再后来,她便一个人回忆我们仨?亲情里,是友情,是爱情。

或许是世事沧桑,为何要让一位老人送亲人?初读时,我不禁泪流满面,恨命运的不公。静下心细想却非如此。我们走过的路,是生命谱写的最美好的乐章,既然死亡终将拥抱万物,那我们仨或许拥有最好的结尾。正如“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亲情永留在你我身边。

岁月沧桑了她的眉眼,再不是当年的旷世奇女,但“我们仨”始终在,在亲情与光阴里邀游。

夜悄悄为苍穹披上神秘的面纱,远处似乎有三颗星藏于云层后,远方在哪?或许就在你脚下,轻盈舞动的书反将沉重的灵魂松绑,那儿有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仨》读后感

70508 周婳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

《我们仨》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了解杨绛,了解钱钟书。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寥寥数笔,便写出了杨绛先生对家人的珍视,可以看作全文的小引,以梦境引出离别。第二部,一个“万里长梦”。用隐喻的方法,写了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纠缠病榻的三年时光。第三部是全书的主题,真实地重现了一家三口与世无争,默默相守地生活。以钱、杨二人二十多岁共赴剑桥大学为开端,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钱瑗于钱钟书先生先后离世为结尾。从此,杨绛先生眼中“寓所”变成了“客栈”。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惊慌归途。“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她的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充满悲伤的言外之意,令我为之动容。那是无常时代下的温暖亲情和浓烈入亲情般的爱情将他们三人永久联在一起。尽管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尽管亲人爱人先自己一步离开,尽管形影单只地在一个无法称之为家地寓所过着余生。她也许是想从笔尖上寻到一丝安慰吧。

或许,人生不过如此,不论昔日如何光鲜亮丽或穷困潦倒,最后也逃不过尘归尘,土归土地命。不论你是王侯还是将相,死后仍不过一捧沙。所以也十分敬佩杨绛先生的人生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只是封底杨绛先生的题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多么平实的一句话,却让我读出了杨绛先生身边再无一人的心酸与思念。现在社会,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的见面少了,人与人之间好像也隔了一堵透明的墙。这个家庭如此温馨,也是我们无法领会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爱此书,不仅因其情节,更因其中包含的厚重、深沉的爱。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2605弄50号 邮编:200063 电话:62050898 传真:52900536 上海兰田中学©版权所有